8月,一場圍繞茶馬古道沿線傳統(tǒng)村落整體保護利用主題展開的座談會在北京舉行。座談會由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主辦,西藏自治區(qū)昌都市委、市政府承辦。會上,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副會長、東南大學教授龔愷從他30多年進藏的經歷出發(fā),講述了自己和茶馬古道沿線文化保護的故事。

圖為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副會長、東南大學教授龔愷在此次座談會上分享相關調研成果 攝影:楊月云
龔愷第一次進藏是在1991年,參與大昭寺維修的測繪,當時在西藏工作了40天左右,并從此與西藏傳統(tǒng)文化保護結下了不解之緣。從2015年開始,龔愷3次前往昌都,調查了當地60多個茶馬古道沿線傳統(tǒng)村落,了解整個村落的組成形態(tài)、大小規(guī)模、生產方式、還承擔著哪些功能內涵等等。
座談會現場,龔愷分享了他調研中拍攝或繪制的點位、搜集到的老照片和歷史地圖等近百張影像素材。建筑遺存所處的年代、當時相應的交通工具以及所能實現的腳程,中間需要歇腳的地方;村、鎮(zhèn)、宗、集市、轉經道的形成和山水自然的關聯分析;不同等級的驛站與軍臺糧站之間的日程……在一次次的實地考察中,龔愷和同事們通過一段段歷史遺存,抽絲剝繭般,盡力還原古道沿線一個個歷史元素的發(fā)展建設脈絡。

圖為龔愷(右一)2023年在昌都市察雅縣調研 受訪者供圖
龔愷關注的不僅僅有老物件,也在觀察新事物會對傳統(tǒng)村落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。課題立項的出發(fā)點是以人為本,更多的是研究人與村落的關系。在協(xié)助茶馬古道沿線地區(qū)政府編制傳統(tǒng)村落保護的申報材料時,有的地方會有疑慮,覺得申報了以后,會不會對村落今后的現代化建設有所限制。龔愷認為,老百姓的生活跟100年前、200年前是不一樣的,以前可能是燒牛糞燒柴草,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肯定要有變化。“比方說現在太陽能板應用很多,傳統(tǒng)村落里允許不允許植入太陽能板、植入多少會影響村落原來的風貌,我們是做過研究的?!饼彁鹫f,當地有一個比較好的傳統(tǒng):新建的民居都是按照傳統(tǒng)方式、工藝和材料建造的,就連雕刻都做得很精致。因此,并不是說保護傳統(tǒng)村落就是原有的一點都不能動了。比如有的村民家里修建了玻璃暖棚,并沒有破壞原始風貌,同時又提高了居住者的舒適度,這種就是應該被提倡的、非常好的做法。
今年是西藏自治區(qū)成立60周年,在龔愷看來,很多人因為看了與西藏有關的書或者影視記錄,都有一個到西藏的夢想,西藏的文旅產業(yè)還遠遠沒有達到高峰,但有兩個因素制約著西藏旅游的發(fā)展。一個是交通,龔愷第一次去西藏的20世紀90年代,只有成都的雙流機場有飛西藏的航班,現在、特別是最近二十來年,隨著鐵路的開通、航空航線的增加和公路網的加密,交通瓶頸得到了極大緩解,西藏方方面面的變化很大。目前困擾西藏文旅發(fā)展的,主要是游客對高反的顧慮。而隨著科技的發(fā)展、基礎設施的更加完善,高原反應也會有很多辦法可以緩解。
提到這些年做相關研究的最大收獲,龔愷說,就是交到了很多當地的朋友。他認為,做藏式建筑的研究,有很多信息必須要跟當地群眾交流才能了解到,而研究昌都等地的傳統(tǒng)村落,就是想為西藏文旅發(fā)展做一些事情。(中國西藏網 記者/楊月云)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